中国工程院卢秉恒院士巴黎讲解中法智能制造技术合作

卢院士在论坛上。(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由黄冠杰 摄)

【欧洲时报记者黄冠杰巴黎报道】4月28日下午,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教授主讲的“世界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及中法智能制造技术合作”为主题的院士论坛在中国驻法使馆教育处礼堂举行。此活动由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牵头,中国旅法工程师协会、西安交通大学法国校友会以及全法中国学联共同举办。来自国家增材制造研究院(NIIAM)的国家“千人计划”的张丽娟教授和文婷教授也在论坛上作了演讲。

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能源、化工、生物、制造、航空、建筑、农业、电力电子、文化教育、人工智能等行业的100余位专业人士。

杨公参致辞。

论坛由西安交通大学法国校友会会长吴秦主持,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教育处公参杨进在致辞中希望能借此机会,不断促进中法之间更多的深入合作交流,尤其是在法国的先进教育和先进制造业领域。

在中国为“中国制造2025目标”奋斗的同时,世界各工业大国也在实施再工业化、工业4.0的战略,“智能制造”已成为当今的热点。卢秉恒院士围绕“中国制造2025”,就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路线图做了深入浅出、高屋建瓴的介绍。

卢秉恒希望中国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而智能制造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以及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应借着中国完备的工业体系,巨大的总量优势以及大数据的协助, 重点发展和突破相关领域的技术。他举例近两年随着在高端装备中至关重要的数控机床重大专项上的突破和成效,使得高档数控系统功能达到国外的99%,并被普及应用到了国产数控机床,由此进一步提升了一些关键设备的国产率。而在这过程中,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 如在机床领域,民营企业在技术和研发的投资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让中国的智能制造多了一股强劲发展的力量。中国应重视从传统制造转变到现代制造业过程中对大数据的应用,以及世界制造业“需求快速响应、个性化定制”的发展趋势,并最终形成智能工厂体系。除了大数据,在智能制造中的另外两个新基础——传感器和软件开发——也应该重点平行发展。另外就增材制造(3D打印)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做了相关的介绍,希望中国增材制造10年内能走向世界第二,并于2035年实现制造业扩散效益亿万元。

张丽娟教授具体介绍了新近成立的西安国家增材制造研究院(NIIAM)以及与国内外相关的合作。这是由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5所大学及增材制造装备、材料、软件生产及研发的13家重点企业于2016年7月成立的创新中心。定位于整合全国优势资源、聚集增材制造领域的优势科研团队、优势技术公司、主要工业界用户和投融资机构,促进增材制造共性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及产业化,推动装备制造业高端发展、工业转型升级。

卢院士、杨公参与部分参会者合影。

讲座后三位教授还回答了现场参会人员的提问。中国旅法工程师协会会长宋劲松表示,法国政府制定的“未来工业”战略,旨在通过信息化改造产业模式,实现再工业化的目标,去年又宣布投入100亿欧元支持创新。旅法学子处在工业革命的新时代,有机会学以致用,发挥所长,为中法之间的合作共赢,做出自己的贡献。